为什么环境越难,越要专注在小众细分赛道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知识管理交流
→『 企业管理交流 』
创业两年,做了150多场咨询。 我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能力,而是竞争策略的把握。 怎么说呢? 作为超级个体,大家都是都是职场出来的普通人,说白了就是做点小生意。 那么第一个要放弃幻想的,就是低客单、标准品的大众赛道。 什么是大众赛道? 矿泉水、牙膏、洗衣粉、手机、汽车……这些是标准品市场。 它们的游戏规则是规模效应:拼资本、拼品牌、拼渠道、拼流量。 比如卖饮料的元气森林的老板唐彬森,是个普通人吗? 早就靠游戏财务自由了,有钱、有资源、有渠道、有人才,最后才在可磕磕绊绊的夹缝中活下来。 反观我们自己: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去砸广告?是否有强大的技术壁垒?是否有现成的渠道网络? 实际上并没有,想成事,就要换思路。 最近几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,钱不好赚了。 确实,但在我看来,那是大众赛道的钱不好赚了。 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这些大众赛道的玩家,而是在大众赛道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小众细分赛道。 就像上学的时候,你要去追你们班的班花,最好竞争策略。 不是把全校的男生都干掉,不是用大家都用的方法去套路班花。 而是展现出你的不同特质,多想想在什么样的真实场景能让班花真的欣赏你。 所以,少盯着对手,多盯着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。 竞争不了,就主动避开竞争。 去寻找那些“大公司看不上,但真实需求存在”的缝隙市场。 把自己手里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。 就像我们一个会员对我讲,他说,叙哥,我在大厂一年是100个左右的年薪。 我出来也不贪心,做高端职场咨询,一年有个200-300的揣到兜里,我就很满意了。 其实我觉得他说的很实在,在一个细分领域,把自己擅长的点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。 服务好500-1000人,每年为你创造200左右的收入,不香吗? 具体怎么做?这里有三个实战思路供你参考: 1、地域X人群极致细分: 比如,我的孩子在海淀,要升学,从小学到大学,有个老师就专注帮海淀区一个体系孩子做升学规划”。 他对这个体系内的升学规则、老师情况、关键节点了如指掌。 用黑话来讲,把颗粒度做到了最细。家长信任度极高,因为你就是这个微小领域的专家。 相比大而全的升学指导老师,专注最细分老师,更专业,就是这个领域的头部专家。 供给极其的稀缺,他就拥有定价权,10几万的客单价,家长也会掏钱。 2、身份X 需求精准匹配: 一位大厂高P程序员辞职出来,按照常规逻辑,出来就教其他程序员怎么写代码。 但是现在AI都开始写程序了,市场对于普通程序员的需求是在下滑的,你再去教这些普通程序员写程序就是不成立了。 没有大的后端需求的支撑,前端培训是没有出口的。 想想当年运营相关的书、课程为什么能大卖,因为后端互联网大厂爆发式的需求。 所以,他换个思路,帮助这些程序员怎么找工作,一对一辅导,靠顶尖大厂+自身程序员的身份,一个月可以做到5-6万收入。 3、年龄X风格垂直深耕: 服装行业够卷吧,红海中的血海,是不是就没得玩了呢,也不一定。 我们有个案例,以前这个老板在线下有就5-6家门店,专门服务于50-60岁的中老年女性。 专门为他们提供富有设计感且得体的服装。 后来找我们做线上的内容、IP的体系搭建,我们给他设定的定位就是50-60岁的中老年女性女儿的角色。 在直播间就陪他们唠嗑,讲健康、养生、家庭子女教育。 其中有一部都是线下的老顾客,很多客户直接就在网上买了,因为交易中间加了一层情感纽带,所以退货率极低, 这些案例的共性是什么?它们都通过“错位”,找到了一个竞争极弱、需求极真、人群极准的切入点。 此时,也有很多人会产生疑问? 第一,市场这么小,够我吃吗? 完全足够。中国有14亿人口,任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细分需求,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千万级甚至亿级的市场。 对于一个超级个体或一个小型团队而言,服务好这个细分市场的1%,足矣。 这类市场往往具有竞争格局分散、非标品、高客单的属性。 比如我们自己的业务瞄准的是传统行业中,需要线上内容营销的中小企业。 第二,人群如此细分,我去哪里找客户? 恰恰相反,人群越细分,获客反而越容易。 因为他们的画像非常清晰,聚集地也非常明确。 比如教50-60岁的人打太极,这个群体可能在线下的公园、老年大学、行业协会。 在线上则集中在特定的社群、短视频话题下。 你的内容反而更有针对性,而不是大海捞针一样。 所以,为什么环境越难,越要专注在小众细分赛道 我们要把做一群人的生意缩小到做一类人的生意,艰难的环境下,其实在不起眼的地方也存在着结构性的机会。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/9/30 10:28:32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